其二,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艺术。一是采取艺术的方式,寓教于乐、寓庄于谐。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常以篇章或语段形式出现,中小学生对其“有趣”的关注远大于“有用”,可采用口诀、顺口溜、曲艺等形式,设置戏剧性冲突,穿插传统故事讲述、演讲、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二是融入学生日常校园生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教育追求的艺术境界。在积极组织重大传统年节活动的同时,更要注重日常教育活动的“潜移默化”。学校要办好学生社团日常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话剧社、舞蹈队、乐团等的校园展演和体验交流之中。学校还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校园主题景观、楼宇走廊宣传和班级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教育。
其三,确保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要达成的最终成效,不是学生机械地诵读、记忆,而是引导他们常态、积极地品味、践行。一是用现代眼光辩证选择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三字经》等很受小学低年段欢迎,常被用作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其中确有正心养性、立身行事的格言警句,但也不乏落后思想与观念。因此,学校和老师须认真审视、辩证选择教学内容。二是以课程整体设计推进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现阶段,课程化实施可以基础学科课程为根,校本课程为特色。比如,高年段学生的“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应以教材选文为基础,加上教师、备课组的自选文章,形成一个小专题,从教学内容、时间、方式和测评等多方面加以整体设计,既兼顾学习的基础性与拓展性,也为提升教育效果提供评价依据。
责任编辑:陈梓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