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东洋 2021-04-15 08:02:14
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截至3月,铁矿砂进口价格连续7个月同比上涨,铜矿砂进口价格连续11个月同比上涨,大豆进口价格连续4个月同比上涨。一季度,上述产品进口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3.5%、28%和11.1%。原油进口价格也结束了连续12个月的同比下跌走势,3月当月同比上涨1.6%。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中国经济复苏对大宗商品市场影响最为直接,由于中国是大宗商品的进口大户,国际市场预期中国会有很多新的需求。二是国际上大宗商品是以美元计价,美国采取经济刺激计划,继出台1.9万亿美元的纾困计划之后,又公布了2万多亿美元的大规模基建方案,这些方案需美联储印钞,会影响美元的含金量,因此以美元计算大宗商品价值必然会水涨船高。三是新冠肺炎疫情也影响到一些国家加工商品的供应,全球一些矿山减产或关闭,而且物流也受到影响。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也表示,受疫情影响,很多产业链上游开工率出现大幅下降,导致产业链整体供给不足,助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此外,受去年以来全球各国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全球流动性过剩情况出现,使得大宗商品价格出现结构性上升。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3月,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1.6%,且涨幅均有所扩大。”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国际原油价格上行,带动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涨幅扩大。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9.8%,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5.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5.3%。受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国内工业生产和投资需求上升等因素影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4.7%,涨幅扩大2.4个百分点。近期,国际市场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上涨较多,推动国内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4.5%。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国内中下游加工企业造成的压力不容忽视。“采掘企业先涨价,然后原材料加工业跟随涨价,但因为需求等方面因素,涨幅相对较小,进而加工工业的涨价空间就更小了。在产成品价格涨幅低于原材料价格涨幅时,企业利润将承压。”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奇霖表示,按照这种涨幅走势,中下游加工业压力将很大。
河北新欧汽车零部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明军表示,钢带、原胶、pvc等主要原材料价格较去年同期平均上涨20%—30%,生产成本压力加大。国内一家电龙头企业负责人指出,家电原材料成本占比超过六成,对铜、铝、钢材、塑料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量大。从去年年底开始,家电行业已集体宣布涨价,今年一季度,多家龙头企业再次提价。
白明表示,现阶段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得过快,侵蚀掉企业利润,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对此,我国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如果有定价权时,可以主动应对,比如,调整进口规模、下游产业结构等。但是相当多的企业并没有定价权,更多的是被动应对,比如通过套期保值等方式规避风险。
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因素会否对中国ppi走势造成长期趋势性影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此前回应称,从工业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来看,中国的工业体系比较完整,工业供给能力比较强,工业消费品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物价走势客观上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全球流动性宽裕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通过贸易、金融等渠道向国内传导,但这种传导影响总体上是有限的、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