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禹松 2022-12-08 13:44:42
中国银行研究院日前发布《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3年年报)。该报告显示,近年来受国内供应链较快恢复、外部需求逐步复苏等因素拉动,中国出口总体保持在高增长区间,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不降反升。
根据该报告,2022年1月至10月,中国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1.1%(以美元计价,下同),略低于15%的2020年至2021年同期两年平均水平,总体延续较快增长。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2022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累计同比贡献率为32%,比2020年至2021年平均水平高9个百分点。但自8月以来,受外需走弱影响,出口增速下行趋势逐步确立,10月当月甚至转正为负,为-0.3%。值得关注的是,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影响,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速放缓幅度要慢于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增速,10月当月以人民币计价的增速仍保持7%的正增长。
该报告认为,当前我国对主要目的地出口增速呈现分化。一方面,对美、欧出口增速放缓。2022年1月至10月,中国对美国、欧盟出口分别累计增长6.6%、14%,分别较2020年至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低9.1和3.6个百分点。尤其是在下半年后,高通胀背景下货币政策加快收紧,抑制美、欧中间品和消费品需求,导致中国对美、欧出口增长明显放缓,同比增速分别于8月、10月开始落入负值区间。另一方面,对东盟出口稳中有升。2022年1月至10月,中国对东盟出口累计增长20.5%,增速较2020年至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3.6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与东盟产业链的互补关系增强,东盟生产和出口依赖于中国中间品和原材料供给,2022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中间品占对其出口总金额的55%。2022年东盟出口和制造业高景气带动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该报告显示,价格因素对出口增长的影响正在加大。报告认为,2020年和2021年出口增长主要依靠数量支撑,平均贡献率约为56.8%。2022年价格因素对出口增长的支撑较为明显,平均贡献率约为95.1%,而数量贡献仅为13.3%。尤其是在8月和9月,出口金额增速承压但尚维持在正增长区间,而出口数量同比增速已落入负值区间。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带动出口价格提高,而外需整体走弱导致出口数量增长不振。
此外,不同类型产品出口增速也在出现新的变化。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放缓。2022年1月至10月,服装、纺织产品出口分别累计增长6.4%、6.9%,较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低1.9、4.5个百分点。该报告认为,这与疫情多发散发、中美经贸摩擦、低成本优势减弱等多重背景下出口订单、产业外迁有关。另一方面,汽车出口高速增长。2022年1月至10月,汽车出口累计增长67.9%,较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高8.2个百分点,且主要依靠数量拉动,数量增长54.1%,贡献度约为三分之二。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49.9万辆,同比增长96.7%。“这与中国汽车制造业产业链完整、竞争力增强等优势有关。”该报告称。
展望未来,该报告认为,外需疲弱叠加价格涨幅放缓,我国出口增速将承压下行。一方面,欧美经济放缓拖累外需走弱。从美国来看,2022年持续加息所导致的经济放缓和劳动力市场疲软将持续至2023年。根据美联储最新预测,2023年美国gdp增速仅为1.2%。从欧盟来看,国际冲突和能源危机持续侵蚀家庭购买力、抑制生产,2023年经济衰退风险持续上升。2022年11月欧盟委员会再次下调对欧元区的gdp增速预测至0.3%,前值为1.4%。目前对美、欧出口仍占中国总出口的30%以上,其需求放缓将对中国出口造成较大拖累。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和供给缓慢修复,2023年大宗商品价格将在波动中下行。世界银行预计,能源价格将在2023年出现11%的回调,有色金属、农产品价格中枢下移,这将带动生产购进价格涨幅降低,进而带动产品出口价格降低,价格对出口名义增速的支撑将减弱。
与之相比,我国对东盟出口则有望延续更高增长。该报告认为,东盟经济处于疫后修复期,内生增长动能较为强劲,服务业等增长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带动东盟内需增长。同时,东盟在全球的出口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作为全球产业链中加工制造环节的集中地,东盟目前的出口份额在7%左右,远低于日本(约10%)和中国(约15%)。随着全球制造业加速向东盟转移,东盟的出口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此外,rcep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对东盟投资增长强劲,这些投资有望在未来转化至生产,进一步增强中国与东盟的产业链协同效应,有利于增加中国对其中间品的出口。
· 欧盟就两起诉中国世贸争端案件提请wto设立专家组 中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