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东洋 2019-12-11 09:27:36
近几年,中国金融科技不断进步,已经覆盖支付、信贷、投资、保险、征信等各项业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金融科技营收规模已高达9698.8亿元。传统的金融业、银行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银行从以物联网点为主的实体银行变成了以网上银行、自助设备为主的“鼠标银行”,现在又借助智能设备发展为移动银行。
“发展金融科技要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接地气的金融服务。”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日前在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上表示,任何金融创新若脱离实体经济的客观需求,就会偏离方向、违背规律,只有真正符合实体经济需要、符合经济规律、深耕业务场景的金融创新才可能有持续的生命力。
例如,金融机构利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客户实现个性化服务。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陆金所)副总经理李芸称,客户在金融消费方面存在很多痛点,比如理财专业知识不足,产品讯息不完整、不对称,以及自我风险意识认知存在偏差等。人工智能恰好可在此方面发挥作用,通过数字技术,金融机构可对客户进行精准人群画像,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动态化、专业化的产品智能匹配服务。
“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来说,科技化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过程,而科技只是工具之一,用得好能够帮助金融业更好、更规范地提供服务。”金融壹账通联席总经理邱寒认为,不应畏惧金融科技,此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一些乱象或是因为对科技的误用引起的,若用得对、用得好,则完全可以做到帮助金融机构有序地服务客户。
回顾2019年的发展,度小满金融ceo朱光表示,政府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风险防控,已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出台多项监管政策,比如加强利率管控、强调数据合规应用、规范催收管理等,这些政策促进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推动金融长期稳定发展。但2020年,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仍将面临服务实体经济的需求和压力。
李东荣建议,金融企业应当按照国家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前沿技术,依法合规地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公共数据融合和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对侧重于机构监管、分业分段监管、事前准入监管的传统监管模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优化,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逐步地实现规则数字化翻译、数据实时化采集、风险智能化分析、结果可视化呈现等监管科技功能,使金融监管部门在防控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能够更为主动、更加有效。
“金融业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终都是金融业要回归本源,做好主业,以更好的金融服务来满足实体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要求。”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称,要守好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维护好金融的安全稳定。
此外,李东荣表示,人才也是金融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在全球金融科技竞争中,科技硬实力、政策软实力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才来实现。根据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引才难、引才贵、育才慢、留才难是当前金融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共性难题。当前,我国金融科技人才总量紧缺与结构失衡并存,领军型专家、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团队相对不足,金融人才的科技素养和科技人才的金融素养有待提升,国际金融科技人才资源与国内市场融合机制亟待完善。这些问题还需要依靠政府、市场、社会多方的力量,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地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