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 2020-08-13 10:51:01
成都国际铁路港占地33.6平方公里,拥有亚洲最大的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大弯货站,获批国家对外开放口岸、综合保税区、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正式运行肉类口岸、整车口岸、粮食口岸,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验收,正在加快建设智慧无人港。近年来,成都国际铁路港充分利用中欧班列(成都)名片,积极探索创新,加速蓉欧枢纽建设,大力拓展网络布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起航,从“借船”出海到“驾船”出海
成都,一座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距离最近的沿海港口大约有1700公里。以前资源要素流动及物流主要方向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而中欧班列(成都)开行彻底扭转了这一格局。2013年4月26日,首趟蓉欧快铁〔即中欧班列(成都)〕从成都青白江驶出,直奔欧洲大陆腹地——波兰罗兹,架起高效而畅通的亚欧大陆桥,运输时间仅为海运的1/3,运输成本仅为空运的1/8左右。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打造中欧班列统一品牌,在成都、重庆、郑州等七城同时举行中欧班列发车仪式,始发于成都的中欧班列第一个抵达欧洲终点,受到中波两国元首检阅,向全球展现了与众不同的“成都速度”。
2019年中欧班列(成都)西向纵深驶入欧洲腹地,新增卢森堡、弗罗茨瓦2个直达节点,境外站点拓展至26个,并联合鹿特丹打通跨大西洋海铁联运通道。南向稳定运行经北部湾、粤港澳大湾区联通东盟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实现南向班列“去一回一”往返均衡开行,重载率和外贸货物占比均达100%。北向加大非木材运贸一体班列开行力度,推进俄罗斯聚乙烯颗粒、锌精矿、纸浆进口及吉利整车进出口运输项目,新增“绿地”奶粉回程专列。东向坚持国际国内两张网互补模式,拓展至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铁海联运班列。经过七年实践,中欧班列(成都)已成为国内开行数量最多、运行频次最高、辐射区域最广、运输时效最优的中欧班列。
高质量笃行,从“经济通道”迈向“通道经济”
2017年4月,位于成都国际铁路港内的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挂牌成立。作为全国唯一依托铁路港而设立的自贸区,多项改革创新举措相继在这里诞生。从全国首创多式联运“一单制”,到率先开展集拼集运创新监管模式、平行进口汽车海铁联运监管模式,再到整合港口资源,组建港投集团创新路地合作机制……一次次创新举措,让成都国际铁路港变得忙碌,深受全球关注,极大增强“一带一路”上“陆海联运枢纽”建设活力。
2018年9月,中欧班列(成都)国际木材集散中心在成都青白江揭牌成立,并依托中欧班列国际物流通道优势,开创了“蓉欧枢纽 园区”合作新模式。2019年1月,中欧班列(成都)木材定制化班列订舱点成立,结合大宗物资交易和进出口货物贸易需求,为企业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2019年5月28日,一列俄罗斯锌精矿中欧班列定制化专列从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首发,12天后抵运成都国际铁路港。
统计显示,自2018年成都创新开行中俄贸易定制化班列以来,助力四川蔬菜、云南茶叶、“成都造”整车、服装、鞋帽、箱包等开拓俄罗斯市场,同时也把俄罗斯的木材、糖果、纸浆、锌精矿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成都还与省内兄弟市州广泛合作,与宜宾、泸州实现铁水联运,与攀枝花、凉山等地建立蓉欧班列基地。2019年中欧班列(成都)累计运送货物91.4万吨,货值64.3亿美元。
奋力新跨越,从“大通道”迈向“大港区”
依托中欧班列(成都)这条国际物流大通道,成都国际铁路港这个开放口岸大平台,以全球思维构建以铁海联运为比较优势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区域协同合作,把“金堂、青白江、新都”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一极,高标准规划建设“一带一路”产业园,高质量构建开放型一体化“大港区”。积极推进跨区域合作,先后与省内其他城市合作共建陆海新通道物流网,扩大区域协同发展,优化开放布局,共享门户枢纽红利。目前,成都国际铁路港与德阳、自贡、广元、内江、攀枝花等城市对接,建立起“蓉欧 ”战略合作平台,建成了陆海新通道联盟。
围绕提升班列运输时效、改善客户体验和解决拥堵问题,2019年成都国际铁路港正式启用马拉运控中心,并将在中东欧和西欧选择两个合适的多式联运点,推动铁公、铁水、铁海多式联运,努力实现15天的“门到门”服务和对中欧班列(成都)运输全过程合理高效调度,以此吸引更多适铁货源搭乘成都国际快车,让企业获得更多实惠,进一步展现其品牌效应和价值,切实增加中欧班列(成都)的“含金量”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