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范丽敏 钱颜 2023-01-13 10:09:50
来源:金杜研究院
编者按:在世界经济遭遇多重且复杂因素的冲击下,2022年落下帷幕。
这一年,新冠疫情延宕、乌克兰危机升级、全球通胀飙升、美联储激进加息、能源和粮食危机发酵等“黑天鹅”“灰犀牛”交替冲击,让人应接不暇,疲于对付。
这一年,人权和环保渐次成为国际经贸规则的一部分,成为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新的“通行证”。
这一年,合规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合规相伴才能行稳致远已经成为共识。
同样是这一年,供应链被各国政府广泛重视,相关新规频现……
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中国始终坚持团结合作,不搞冲突对抗;坚持开放包容,不搞脱钩筑墙;坚持互利共赢,反对零和博弈;坚持平等对话,反对强权霸凌。中企高度关注各国新规,前瞻世界发展大势,众人携手,笃定前行。
站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中国贸易报》选出涉外商事法律领域的几大热点问题,与您共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合规相伴 行稳致远
日趋复杂的世界环境,俄乌争端冲突的进一步升级,美国不断制定并出台的宽泛的执法规则都令全球贸易摩擦持续处于高位,进一步增加了企业在经贸活动中的合规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12月初,被美国列入各类限制类清单的中国实体数量已高达1100多家,其中仅就数据统计可见,当前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中国企业数量最多,这也进一步验证了美国将实体清单作为应对中国的最为重要的出口管制手段之一。
对于美国将中国实体列入美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的做法,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说,美方频繁将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的做法,干扰中美企业间的正常经贸往来合作,违背市场规律,破坏市场规则和国际经贸秩序,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损害全球和平发展利益。这不利于中国,不利于美国,也不利于整个世界。
“美国滥用出口管制,大大增加了中国企业的合规成本和合规风险。”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江家喜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举例说,美国对俄罗斯个人和实体实施了一系列制裁。中企在与俄罗斯企业洽谈合作时,就要首先排查风险,这无疑增加了合作成本。
江家喜提醒说,对于欧洲市场来说,其法律法规在各方面都比较清晰且严格,违反规则的成本和代价非常大,企业也需要格外小心。
出口管制同样“反噬”美国相关企业。以芯片出口管制为例,英特尔公司日前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除营收同比下降了20%外,还因裁员等压缩成本措施多支付6.64亿美元。美国科技网站的数据显示,全球芯片公司市值蒸发2400亿美元。
去年12月,中国将美国对华芯片等产品的出口管制措施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这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中方关注,是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必要方式。
反观中国国内,2022年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合规管理强化年”“合规管理认证元年”,企业合规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是对企业影响最大的法规之一。”中国贸促会全国企业合规委员会专家、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原总法律顾问兼法务合约部部长、京师通州律所合规高级顾问王军民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份文件罕见地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足以说明文件的重要性,也体现出2022年央企合规强化年的巨大推动力,对中国各类企业的合规管理具有风向标作用。
从具体实践来看,国际通行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合规管理体系标准,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和推进“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健康发展有参考作用。王军民介绍说,2022年5月,国资委发布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到2023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达到“全覆盖”。这对于提高央企esg合规管理能力及全面合规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从合规事件来看,未来企业合规是大趋势,否则可能倾家荡产。去年7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处80.26亿元罚款。
对于企业来说,合规也成为一致的共识。比方根据《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中国石油、中融信托等央企纷纷制定实施方案,通过建立首席合规官、合规审查机制等,将合规要求嵌入经营管理各领域各环节,以高质量合规发展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展望2023年,王军民认为,反垄断、反商业贿赂、生态环保、安全生产、劳动用工、税务管理、数据保护等将成为新的一年管理趋严的领域。
在恒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郭龙楠看来,去年年底实施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也被称为“数据二十条”),将给2023年数据合规带来新要求,促进企业数据治理由数据合规治理上升为以合规为前提的数据资产管理。
当下,在经济逐渐复苏的社会大势面前,合规化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不合规必然被市场所淘汰。特别是对有国际化经营需求的外向型企业而言,企业更需以合规建设为指引,学习、熟悉、遵守、尊重各国的体制机制、监管体系、法律规章、历史文化等,做好国内国际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善于识别企业面临的合规义务和风险,合理建立适于自身发展的合规体系;要让合规竞争力成为像产品、技术一样的发展软实力,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国际化经营中的种种挑战,持续增强企业全球竞争力与品牌国际影响力,使之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更大力量。
人权和环保成国际贸易新的“通行证”
原本属于政治学和科学概念的人权和环保,“摇身一变”,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成为新的“通行证”,影响着全球贸易,继而也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影响世界经济。
防止强迫劳动越来越可能成为某些国家手中一项长期的贸易政策工具
2022年6月21日,一项罔顾事实、恶意诋毁中国新疆人权状况、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美国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以下简称“涉疆法案”)正式执行。此外,美国还制定并发布《防止进口中国通过强迫劳动开采、生产、制造的产品的策略》和《给进口商的操作指南》,要求全球范围内进口商“自证清白”,提交一系列复杂的证据材料,以证明进口产品不存在新疆成分。
面对美国实施如此“恶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道,美方试图以所谓的“法律形式”在新疆制造“强迫失业”,在全球推行同中国脱钩,这充分暴露了美国打着人权的旗号破坏人权、打着规则的旗号破坏规则的霸权实质。
在涉疆法案的影响下,一系列涉及中国外贸产业链的纠纷频出:因被认定“出口美国的产品使用新疆棉”,中国多家沿海棉纺织品出口企业遭到罚款;还有媒体报道称,国外两个人权组织以未能阻止进口新疆棉花产品为由,将英国政府告上了法庭……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贸易报》记者,有消息表明,美国海关执法范围正扩大至pvc和铝锭的下游制品,这将为企业未来出口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风险。
在涉疆问题上,2022年10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对美国牵头提交的一项涉疆问题决定草案进行表决,遭到人权理事会多数成员国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等发展中成员国的强烈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图谋以失败告终。
“人权、强迫劳动不仅成为美国手中的‘利器’,还进而扩展到欧盟。”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江家喜告诉《中国贸易报》记者,2022年9月,欧盟公布《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的提案,明确禁止强迫劳动产品在欧盟市场的流通和进出口,对于已经在欧盟市场上的产品将必须撤回,适用于在生产、制造、收获和提取的任何阶段使用强迫劳动的产品。
“预计欧盟将在2023年完成立法。”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烨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来看,强迫劳动越来越可能成为美国、欧盟政治操弄下的一项长期的贸易政策工具。所以,对于被列入和可能被列入高风险重点执法的产业,无论是出口商、各级供应商还是生产商,都需要积极应对产品供应链安全方面的挑战,没有直接出口业务的上游供应商也可能面临下游客户传导过来的合规压力,需要尽早采取贸易合规行动。
“强迫劳动问题成为国际贸易的关注焦点,美欧关于强迫劳动的新立法必将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深远影响。”机电商会上述负责人说。
碳关税将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
2022年,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又称“碳关税”)在欧盟立法进程的几个关键节点上取得突破进展。
去年6月,cbam得到欧洲议会议员的绝大多数赞成票而得以通过,随后进入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的三方对话。2022年12月,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形成了最新的cbam协议草案,并将于2023年10月起试运行,2026年全面实施。草案规定,欧盟可根据产品制造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对进口产品征税。这是首次将气候变化法规纳入全球贸易规则。
“欧盟的碳边界调整机制或将成为未来中国企业出口的绿色壁垒。”机电商会上述负责人分析说,就目前而言,欧盟碳边界调节机制最有可能影响到中国出口欧盟的产品为钢铁和铝。大部分中国出口欧盟的其他产品,如汽车、太阳能光伏板、电子品、机械零件、家具、玩具、服装等终端复合产品当下不会受到cbam影响,但欧盟循环经济计划对产品可持续发展要求或将适用于工业产品,应该引起企业关注。
李烨提醒企业,有进口业务的外国公司应注意其cbam合规义务,建议任命一名欧盟海关代理或设立一个欧盟办事处。外国出口生产商必须进行合作,向其欧盟客户、关联的欧盟公司或欧盟代表提供信息,以使其遵守cbam相关义务。尤其是在核查实际隐含碳排放量时,需要部分外国出口生产商的合作。
“碳关税的理念正在扩散。”李烨告诉记者,在欧盟推进立法的同时,其他发达经济体也纷纷表示考虑碳关税的政策。这在未来可能也将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由于碳关税的存在,还可能干扰全球产业布局,使得原本在发展中国家布局的碳排放较多的产业丧失经济上的竞争性,这些都值得关注。
在不远的将来,碳关税或将是国际经贸冲突中新的卡脖子“道具”。
面对这场新的全球博弈,中国早已有所准备。早在2021年,我国就率先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在这场势不可挡的转型潮流中,有一些中国企业已经走在了最前列。去年年底,联想集团武汉产业基地成为中国ict行业首个也是唯一经过第三方评价的零碳工厂;蒙牛乳业曲靖工厂成为乳品行业首个实现国际国内双认证的零碳工厂;中粮糖业崇左工厂成为中国食糖行业首个零碳工厂……如果说“3060方案”是中国面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那么零碳制造、零碳工厂则是我们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最大底气所在。
放眼未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中国式”高质量发展之路大有可为。
新规频现 全球供应链重构拉开大幕
2022年,供应链被企业、甚至国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可谓得供应链者得天下。
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美国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的关键供应链评估》,美国ict制造业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美国供应链因各环节贯穿风险日益脆弱。
为了进一步强化供应链,美国去年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新规,如《芯片和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这在帮助“制造业回归美国”的同时,受到中国、欧盟等wto成员的广泛质疑。
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表示,《芯片和科学法案》的生效和实施,将影响全球芯片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配置和安全稳定,严重扰乱各国企业在遵循基本市场规律下正常的经贸与投资活动,与全球工商界希望加强交流合作的普遍愿望背道而驰。
《通胀削减法案》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广泛批评。欧盟认为,这一赤裸裸的保护主义政策对欧洲汽车制造商构成歧视,将加剧欧洲工业萎缩,威胁欧洲产业长期竞争力。
与此同时,受对华制裁影响,美国有些产业出现供应链断裂的风险。据日媒报道,美国光伏发电零部件高度依赖中国,受美国对华制裁的影响,光伏产业供应链断裂,企业难以采购光伏电池板必需的硅零部件等中国产品。
供应链领域的贸易纠纷也越来越多,不少企业正在接受调查。比如,某中企从去年开始频繁接到美国进口商或国内下游企业的要求,希望其配合应对美国海关的供应链溯源调查要求,证明其供应链“清洁”,以令其已被暂扣或有暂扣风险的货物能顺利通关并最终进入美国市场。
在欧盟,去年2月推出《芯片法案》,并且正在推进供应链新规。自今年1月1日起,德国《供应链法》正式生效实施。
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政策制定正在成为一项不可忽视和避免的全球现象,国际产业竞争正在从产品竞争升级到产业链群之间的竞争,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强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国家干预”。
“以前,一个企业有一条供应链就可以生存甚至发展壮大,但是现在这一做法很难行得通。”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烨告诉记者,这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供应链新规,无疑将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美国、欧盟等经济体对于战略性的技术、设备、原材料、产品等物项的管控日趋严格。这些战略性物项,往往在国际供应链中发挥关键作用。”国贸合规咨询公司高级顾问苗燕民判断说,未来,许多经济体还可能会出台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供应链新规,以构建一套所谓的安全体系。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近年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的特征不断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总体向好。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特别是高铁、5g技术和设备、新能源汽车等先后成长为领先世界的关键产业链。
根据启迈qima于近期发布的全球供应链报告,中国在西方供应链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几乎90%的美国和欧盟受访者仍将中国列为其三大采购凯发app的合作伙伴之一。
汇丰银行在其2023年一季度展望报告中预计,中国将继续向价值链的上游移动,有望成为亚洲供应链的价值中心。
产业链供应链是全球化合作分工的产物,是国际化市场主导的成果,具备全球公共产品的属性。2022年9月,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开幕现场,中国、智利、古巴、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塞尔维亚共同发起,阿根廷支持发布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合作倡议》,呼吁各国携手构建稳定和富有韧性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应对共同风险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