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2019-06-18 10:23:56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这片孕育着蓬勃生机的热土上,处处回荡着快速发展的时代强音,作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犹如奔跑的少年,张开热情的双臂,迈出坚实的脚步,拥抱着新时代。距离2014年6月3日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已过去五年,这片土地在这五年间几乎以读秒的方式发展,眨眼之间已是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2018年,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行使省级管理权限,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517亿元,县市区排名全省第一,约占青岛生产总比的三分之一。目前,新区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经济排名中位列前三。
根据2014年的批复,青岛西海岸新区要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成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随着山东对打造海洋强省的定位日渐明晰,作为全省逐梦蔚蓝的核心城市,青岛肩负山东经略海洋的发展重任,而主打海洋经济的西海岸新区,正在海洋港口、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研发、海洋生态等多方面发力。青岛西海岸新区依海而生、向海而兴,五年来,新区人不负众望,立足自主创新、示范引领,着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在黄海之滨逐渐打造出一座现代化国际新城,奋力担当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
经略海洋 勇担海洋强国战略重任
5月31号,东方红3号科考船在上海江南造船厂正式交付,开始了首次科考试航。东方红3号是目前世界上综合科考功能最完备的新一代海洋科考船,它的“大脑”——科考网络信息系统则是由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光谷软件园的地球软件技术公司研发的。青岛地球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俊明说:“这是一套全自动数据处理系统。把数据采回来马上就能进行处理,处理后在现场立刻就能进行应用。” 依托强大的科研实力,地球软件相继为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等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了科考信息系统和核心控制软件,让这些深海科考重器可以实现海底精准定位和大规模数据处理。
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全国最大的海工装备基地和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年造船能力已超过450万载重吨,为智慧船舶、海洋环境仿真等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资源和有力的服务支撑。在位于中德生态园的国家首个海洋基因库,千种鱼基因组、海洋哺乳类基因组等多个项目正在同步推进。经过三年建设,这里已经汇聚了全球200多名科学家,与67家科研机构开展广泛合作,成为世界领先的海洋基因组学和生命健康基地。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刘姗姗说:“我们的目标是把全球所有的海洋生物进行数字化,以此来解读透明海洋这个概念。目前,我们已经为300多种物种进行了测序。”
港口有多大,城市就有多大;港口有多强,城市就有多强。在青岛西海岸新区330.5公里的海岸线上,前湾港、董家口港成为分布在这块蓝色版图上的两颗璀璨明珠。2015年7月4日,世界最大40万吨矿船“远卓海”轮靠泊董家口矿石码头,正式开启了董家口码头的“大船时代”,标志着中国码头等级从30万吨提升至40万吨,青岛港也因此率先成为国内具备40万吨散货船直靠能力的码头。2017年5月11日,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前湾港区成功投产。2018年12月,董家口港30万吨原油码头二期工程奠基开建,董家口疏港铁路同步具备通车条件。
港口建设发展带来的巨大便利吸引了精品钢基地、粮油加工和矿石贸易中心、原油分拨贸易中心等大批产业项目入驻,很多国外的资本、设备、技术和管理也正加快落地。英国壳牌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和马士基集团、迪拜港口等世界著名船运公司纷纷关注青岛港,落户西海岸。预计到2020年,前湾港区、董家口港区的吞吐能力将位居世界前三,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超级大港。
围绕经略海洋,青岛西海岸新区做规划、出政策、聚人才、兴产业,云集了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中船重工等一大批领军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企业,众多高新科技成果在这里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澎湃新动能。五年来,新区海洋经济总量从2014年的491亿元,飙升到2018年的1182亿元,实现了翻番式增长,年均增速达到 19%。青岛西海岸新区相关负责人说:“新区五年来,深远海保障能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建成了可以停靠世界上最大船舶的董家口码头、科考船舶基地,有世界一流的船舶海工建设基地,现在已经成为咱们国家走向深远海战略保障的战略支点。”
先行先试 让新区迸发出新动能
“新区的特质是‘新’、动力是‘试’,先行先试是新区最大优势、最大动力。按部就班不可能开辟新局,循规蹈矩换不来发展新貌。新区的发展必须要靠改革和创新来突破。”青岛西海岸新区党主要负责人说。目前,新区全面落实《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条例》,12项省级行政权力事项列入区级行政权力清单,94项市级行政权力调整由新区实施。
获批伊始,西海岸实施了原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原胶南市的区划调整,调整后的新区辖十大功能区,26个镇街、1228个村居,建立起“新区管统筹、功能区重发展、街镇强治理”的全新体制机制,被誉为“最顺新区体制”。与此同时,新区提升治理能力,在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综合执法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协同共治展现新活力,新区获批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和优秀城市。
从“几顶大盖帽管不住一个破草帽”到“一支队伍管全部”,变化来源于新区开展的综合行政执法改革。2014年11月,新区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城管、文化、交通、国土、海洋、旅游等领域1500余项行政执法权,打破了“多头执法”、“推诿扯皮”困局。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次办好”,新区已进行了多年探索。2017年,新区在山东省创新实施“一窗受理、受审分离、一网通办、一口出证”政务服务模式。2018年,对“一窗受理”再升级,把分类设立的13个综合受理窗口精简整合为10个,受理人员由“专科”向“全科”转变。通过统筹抓好“进”、“出”两个关口,变“群众跑腿”为“部门内部流转”,实现政务服务“只进一扇门”、“一次办好”。
聚焦重点发展的影视、音乐、会展等特色产业项目,推进实施“多事一流程”改革,让群众办多件事只跑一次腿或零跑腿。同时,打好“代办 联办”组合拳,组建了2714人的“行政服务专员”代办队伍,对所有入驻新区的投资项目,从签约、注册、建设、竣工到运营,全过程跟踪协调、精准代办、定制服务。
目前,新区“放管服”改革已取得累累硕果: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形成了影视、会展等37个市场主体的“多事一流程”清单和“办事攻略”,效能提升60%以上。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政务服务大厅“只跑一次腿”事项实现全覆盖,“零跑腿”比例达到96.3%,“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经验全国推广。市场主体数量达到25万户。
高效发力 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加大“双招双引”创新力度,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新区统筹招商资源,组建招商中心,创新国际化的投资促进机制,在美国、德国等国家设立招商代表处,在北京等国内大城市设立招商促进中心,集聚全球高端资源。
电影工业化基地在灵山湾畔拔地起。伴随着新区的成立,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的建设也进入快车道。青岛东方影都总投资500亿元,40个国际领先配置摄影棚、32个置景车间、1万平方米的世界超大规模单体摄影棚、规模世界领先的室外摄影水池和世界一流的室内水下恒温摄影棚,已全面落成并启用,累计注册影视企业200家。
总投资500亿元的青岛世界博览城投入运营,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等一系列展会成功举办;华大基因北方中心一期建成,发表科研论文30篇,完成海洋物种测序46种;正大制药(青岛)投产,国内上市的5个海洋药物有3个就诞生于此;青岛西站建成使用,未来从新区出发3小时到长三角,2小时到京津冀……
新区在山东省率先启动存量变革、增量崛起等新旧动能转换十大工程,组建成立汽车、家电电子、船舶海工等千亿级产业联盟。出台《促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9个政策,率先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新区获批以来,累计引进重点项目1579个,总投资1.18万亿元,其中总投资过百亿元项目18个,总投资过五百亿元项目3个。引进世界500强项目46个,其中,外资项目18个,总投资10.64亿美元,合同外资5.24亿美元;内资项目32个,总投资1312亿元。
同时,深化国家引智示范区、省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搭建战略平台、园区平台、事业平台、环境平台“四大平台”,出台“梧桐树”聚才计划20条新政。截至2018年底,新区人才总量达5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6.5%;其中,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24人,具有大学学历以上人才32.72万人。新区已连续四年保持全市人才考核第一名。创新高校引建机制,出台加快引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实施意见,中科院青岛科教园、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等10余所高校项目加快推进,到2020年驻区高校将增至20所。
“双招双引”机制的创新完善,使得“供给侧”结构更加优化,“蓝高新”项目加速集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这里培育形成了汽车制造、家电电子、石油化工、船舶海工、机械装备、航运物流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海上石油工厂”等一批高端海洋装备走向世界,全国首个协同式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启动建设,海西重机自主研制的国内首个自升式升降平台成功交付,海尔cosmoplat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集成应用示范平台获批全国首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中心获批全省首批制造业创新中心,青岛开发区获批全国首批智能化工业园区试点,全国首个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落户中德生态园……
优化环境 着力提升居民获得感
五年来,新区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商贸、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服务功能逐步完善,让城市更像城市。短短五年,梦想就照进了现实,“宜居、宜业、宜游”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新区的城市水平不断升级,城市吸引力显著增强,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新区获批以来,“外树形象、内提气质”,通过打造“啤酒之城、音乐之岛、影视之都、会展之滨”四张城市名片,不断提升作为国家级新区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青岛国际啤酒节是青岛最张扬的激情,是展示青岛城市特质与魅力、具有国际影响的盛大节日。自2015年落户新区以来,青岛国际啤酒节彰显了“一样的啤酒节、不一样的啤酒文化”,提升了青岛和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啤酒城后续运营模式的科学谋划,续写着永不落幕“四季啤酒节”的传奇。
山海神韵富音乐之美。“凤凰之声”演艺中心,如凤凰起舞,引颈长鸣。沿海一线布局音乐厅、星光大剧院、露天音乐广场,汇聚了世界级音乐盛事——欧盟青年音乐节、德国门德尔松钢琴国际比赛等,音乐之美流淌在新区的每个角落。四面环海的星光岛上,星级酒店群、群演公寓、滨海酒吧街、大剧院、秀场、游艇中心和国际医院、学校等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五年来,新区相继举办了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世界海洋大会、金砖国家协调人会议、世界摄影大会等多项高端会展、论坛及赛事活动,有力提升了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会展之滨”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2018年12月26日,青岛地铁13号线正式开通,青盐铁路首班发车,青岛西站正式启用,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步入“双铁”时代,这极大改善了新区百姓的出行。到2020年,地铁1号线也将投入运营,届时,继胶州湾隧道和跨海大桥后西海岸与青岛主城区将实现更为密切的衔接。目前,新区商务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教育、医疗体系日益完备,金融、法律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业已形成宜居宜业的国际化生活环境。
展望未来 美丽新区建设阔步向前
筑梦前行起新城,扬帆起航再出发。成就已被记录成历史,未来正等待书写,在砥砺奋进的脚步中,青岛西海岸新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将走得更稳、更快、更远。2019年2月20日,由西海岸新区联手融创中国开发建设、总投资1000亿元的青岛海洋活力区在新区开工奠基,一座西海岸的新地标群、现代产城融合的新典范区即将崛起。
青岛海洋活力区位于西海岸新区滨海大道以西、世纪大道两侧区域,以建设“独具海洋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新型中央活力区”为目标,按照“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理念,重点打造海洋创新发展智慧领航区、国际经贸合作机构总部集聚区、东北亚航运中心商务核心区、区域金融贸易创新示范区及现代滨海都市活力时尚之心。另外,还有规划面积达4950亩的西海岸中央公园,建成后或将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城市中央公园。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开放体系内,十大功能区不断提高吸纳全球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和集聚能力,着力提升新形势下国际分工的水平,形成支撑和带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作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十大功能区之一,被誉为“中德国际合作的典范”的国际经济合作区就是新区对外开放合作的典范,也是新区未来发展动力的发动机。从无到有,从多到精,这片荒地上崛起的新城硕果累累。2010年7月,中德生态园签约,2013年7月正式建设。围绕“田园环境、绿色发展、美好生活”的发展愿景,中德生态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多亿元,到账外资4亿美元、到位内资65 亿元,实体经济指标贡献连年翻番式增长。6 家世界500 强企业、30 多家隐形冠军、360 多家企业落户,逐步从无道路、无配套、无企业的“三无地带”,发展成为中德合作新平台,被誉为“中德两国政府间生态合作领域灯塔式项目,是中德双边合作园区的典范”。近年来,园区与来自德、英、芬、俄等国家16个州市(地区)签署合作协议,中英创新产业园、中法工商创新基地、中俄地方合作园、中芬(兰)中心、中瑞(士)中心相继落地。
2128平方公里的土地,5000平方公里的海域,282公里的海岸线。青岛西海岸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孕育着一代又一代人。五年来,西海岸新区大力弘扬“先行先试、善作善成”的新区精神,激情干事、担当作为,不断优化营商生活环境,着力提升西海岸的辐射带动作用,军民幸福、干部自豪、令人向往的美丽新区建设正阔步向前。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等“十强产业”项目的集聚,新区加快规划建设信息技术基地、循环经济基地、智能制造基地、海洋制造基地、军工产业基地、王台新动能产业基地六大基地;推进发展中央活力区经济中心、实体经济总部中心、智慧医疗中心、绿色金融中心、体育产业运动中心、市民文化中心、生态休闲中心七大中心。以“六大基地、七大中心”为载体、“改革创新”为引擎,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在向“高质量发展”全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