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国民 2021-10-20 09:25:33
新增注册企业9927家,推出赋权事项的特别清单212项,推出涉企经营许可清单(自贸试验区版)54项……10月15日上午,刚满周岁的安徽自贸试验区向各界发布了自身的成长状况。
据安徽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张箭介绍,一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注重顶层设计、高位推动,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更加精准清晰;注重对标对表、激发活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快提升;注重差异探索、系统集成,“科创 产业”制度创新特色日益彰显;注重着眼全局、服务大局,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注重需求导向、赋权赋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
具体到安徽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合肥片区、芜湖片区和蚌埠片区建设各有特色。合肥片区紧紧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的战略定位,紧扣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产业发展和标准规制流程再造等三种制度创新类型,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长三角g60环境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模式”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首批制度创新案例。芜湖片区聚焦贸易、金融、物流、科技等方面堵点,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成果。洋山港—芜湖港“联动接卸” 江海联运新模式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首批制度创新案例。“人民币境外放款输出 出口贸易回流”为安徽自贸试验区首笔金融创新业务,奇瑞双向贸易平台通过易货方式换回电解铜3.4万吨、价值3.1亿美元。
至于蚌埠片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蚌埠在这方面取得成效。
蚌埠市委副书记、市长操龙灿介绍说,蚌埠先后研发了全国最薄触控电子玻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大tft-lcd基板玻璃、最柔可折叠盖板玻璃、最全硅基新材料成套加工装备、聚乳酸全产业链工业化生产技术等科技成果。还打造了一批创新平台,创建了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新材料创新平台,目前已拥有新材料领域国家创新平台11个、省级创新平台58个、公共科技服务机构22家,成为新材料科技创新领域的主力军。
蚌埠片区还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如建成投产150吨/d超薄电子显示玻璃项目、35吨/d8.5代线tft-lct玻璃基板项目、年产3.5万吨电子级玻璃纤维项目、年产8.5万吨高光学纯乳酸项目、5.3万吨聚乳酸项目等,建成了全球产品链条最全、技术工艺最强的聚乳酸产业链条。同时还引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不仅凯盛集团、丰原生物等本土企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还吸引了康宁药玻、帝晶光电、鸿程光电等一大批头部企业投资落户,形成了蚌埠新材料产业“众星云集”的发展局面。
由此,蚌埠片区相关产业链条更加健全。其中,硅基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特种玻璃及应用材料三条产业链条;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四聚一素”产业体系,目前初步构建起聚乳酸等可降解材料的研发、生产、应用等产业链条。
下一步,操龙灿提到,蚌埠片区将进一步精准定位,做大做强硅基生物基等新材料产业,着力推动五个方面工作。概括起来就是“12345”。“1”是坚持一个核心战略,即坚持产业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2”是抓牢两个工作抓手,即紧扣项目投资和双招双引两个“抓手”;“3”是聚焦三项重点工作,即加快骨干企业培育、产业园区升级和工业互联网打造;“4”是把蚌埠片区建设融入皖北“四化同步”发展大局中;“5”是建立并用好5项具体的工作方法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