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东洋 2024-01-23 09:34:18
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基础,我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高质量的制造业作为支撑。2023年,稳增长政策“组合拳”有力有效,我国制造业增长潜力不断释放。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汽车行业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3%;制造业投资增长6.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9.9%;高耗能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降至30.7%。
进入2024年,更是有很多制造业企业开足马力,赶制国内外订单产品,全力冲刺“开门红”: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一派繁忙,多艘大型船舶同时开工建造;江苏泗洪经济开发区江苏鑫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车间生产出口汽车零部件;山东省枣庄市的山东海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几条生产线正抓紧生产各类储能型锂电池产品……
制造业发展竞争优势足
“制造业是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反映的是我国扎实的工业基础和不断提高的创新能力。”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中心副研究员薛天航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一是我国制造业发展拥有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优势。我国产业体系完备,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根据相关研究,全球只有中国和美国在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增加值处于全球前10。完备的产业体系使得制造业企业能够便利地整合上下游资源,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使得我国制造业的产品质优价优,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二是我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拥有全球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广阔的消费市场给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环境。三是我国制造业发展充分发挥了动态比较优势。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基础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发展也处在转型之中,制造业发展从最早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土地优势等过渡到依靠全要素生产率驱动。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也体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未来将更加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记者从日前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我国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加大智能制造推广力度,建成了62家“灯塔工厂”,占全球“灯塔工厂”总数的40%,培育了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着力壮大优势产业,“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产品出口额首次破万亿,造船市场份额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
新年伊始,不少制造业企业正加大智能制造投入,加快生产方式革新。山东海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几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各类储能型锂电池产品。“公司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随着全球新能源需求持续增长,我们对今年的前景充满信心,未来还要再建设3条自动化生产线。”山东海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安勤表示,2023年,企业外贸业绩实现40%以上的增长,今年的生产计划已经排至3月。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3年,我国加快打造创新高地,布局2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这45个集群中,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13个、高端装备领域13个、新材料领域7个、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5个、消费品领域4个、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3个,覆盖制造强国建设重点领域。
世界主要制造强国都有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如美国硅谷电子信息集群、德国斯图加特汽车集群、日本九州半导体集群等。薛天航表示,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拥有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制造业集聚能够发挥资源共享共用优势、生产成本优势,以及促进知识溢出,推动技术进步。各个企业因为地理位置的相对集中,会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进而促使知识和技术在集聚区域内循环流动,这为集聚区内的企业提高了创新环境。
宁波磁性材料产业集群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集聚了全国约22%的稀土永磁材料企业,磁性材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目前,在硬盘音圈电机等智能终端产品领域,韵升和科宁达两家企业的钕铁硼磁体全球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70%。中杭磁材的电动车电机磁钢、复能的新型铈铁硼、宁港的钐钴永磁体全球市场占有率均为第一。
在去年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上,宁波中科毕普拉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由新型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带材制造的器件。“别小看这用手就能撕开的金属带材,它可是解决了相关领域‘卡脖子’难题,实现了进口替代。”该公司市场营销部彭叙铭表示,这些磁材相关产品凭借着优异的性能,能起到解决电子设备之间的干扰及通信问题等作用,被特斯拉、华为、三星、小米等知名品牌应用。
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中国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去年,我国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截至2023年底,累计在国家层面创建绿色工厂5095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7%。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6兆瓦海上风机成功并网发电,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文告诉记者,尽管目前我国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明显,但仍然任重道远,长期来看,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能源结构偏煤、关键绿色低碳技术不够强、资源循环再利用机制不够顺畅、中小企业绿色转型压力偏大等问题。根据相关研究,我国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1倍,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了全球的30%,尽管我国工业污染情况有明显的好转,但是根本改变尚需时间。
2023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包括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开发推广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等。
肖文表示,未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绿色低碳目标纳入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持续加强绿色制造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为企业提供更多政策支持。二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包括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企业减碳外部性内部化等方式。再如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缓解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融资约束。三是打造标杆性示范案例。创建一批绿色低碳示范工厂,积极开展“节能低碳示范”“零碳示范”“绿色制造示范”创建工作。四是加大对企业智能制造和绿色低碳转型的资金支持。例如,推广esg理念,并将esg理念与企业融资联系起来,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和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等,激发企业绿色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