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伟伦 2022-08-26 08:55:59
随着全球平均气温观测数据上升趋势愈发明显,极端天气相关的灾难性事件频发,气候变化正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切。在此形势下,贯彻esg与碳中和理念逐渐成为投资中的重要议题。虽然“双碳”目标给企业发展转型带来不小挑战,但毋庸置疑也正成为当下最热的投资风口,其中涉及的行业巨变也是广大投资机构的新机遇。
“企业应积极加入对‘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企业治理’的探索与实践中,成为这支队伍的主力军。”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2022年esg全球领导者峰会上表示,企业要通过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等模式,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同时,还要在生产技术上降废,在专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运用数字化、智能化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记者注意到,根据央行此前公布的评估数据,中国碳减排每年需要2.2万亿元的投资,特别是2030年至2060年,每年则需投入3.9万亿元。要实现这些投入,不仅需要政府资金,更需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最终回到产业转型上来。
“‘双碳’是一条又长又宽又厚的投资赛道。”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在出席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夏季峰会上的这番话引起了在场业内人士的共鸣。他表示,“长”是因为这一赛道可以一直延续到本世纪中叶,至少还有30年至40年的投资期。“宽”,即大量相关产业现在仍然处于萌芽期,随着绿色能源和减碳技术进步,减碳成本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行业将被纳入进来,也会不断衍生出新产业。“厚”则意味着“双碳”的发展过程会不断遇到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又会形成新产业,就如同“矛”与“盾”,所以新产业、新业态会层出不穷。
记者综合国际机构的一些研究文献观察到,在一个经济体实现“碳中和”进程中,最终面对的问题就是碳排放的分配和确权。其中就涉及到国家、企业和个人等需要明确各自的减排责任。只有各个行为主体明确自己的减碳目标和责任,才能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过在这一进程的初期,也常常面临路径的探索,尤其是需要资金和政策的倾斜。
“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海量的资金,这就离不开资本和金融的支持和引导。特别是在初期,需要金融投资政策,包括国家财税政策的支持。” 陈文辉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建议有关投资机构可关注以下领域。一是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基础设施,尤其是储能领域的投资。此外,我国在碳资产和碳交易方面刚刚起步,目前只有现货交易而没有期货,投资者准入范围也限制得很紧,不过这一市场的后续发展值得关注。二是“双碳”和数字经济相结合领域。这一领域比较容易产生爆发性投资机会,比如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其中新能源车的电池既是动力源,也是储能装置,未来可以向电网放电。
针对相关投资机遇,陈文辉建议,“双碳”投资需要把握产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因此就要重视防范“双碳”转型中的金融风险问题。煤电等高碳行业融资主要来自银行,若突然抽贷、停贷将影响企业正常运营,企业转型也需要资金支持,金融业应区分对待,把握好退出的范围和节奏。此外,投资人需要防范投资泡沫,引导市场有序发展。“今年二级市场出现了回调,此前在一级市场估值过高的企业融资就遇到了困难,这对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应该引起特别注意。”他说。
为了高质量实现“双碳”目标,监管部门在今年大力推进了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产品服务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等建设。有业内人士指出,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投资机构应加强投资组合碳排放管理,通过金融手段支持实体经济碳中和转型,不光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也将能够获得可观的长期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