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张凡 2018-02-28 09:31:35
几乎在“安邦被保监会接管”的新闻成了中企经营警示牌的同时,“无论你买奔驰,还是买沃尔沃,不都是为图个吉利么?”这个段子传遍了朋友圈。段子虽然带着搞笑的成分,但人们对吉利的认可溢于言表。同样都是在海外并购市场上活跃的大咖,结局的迥然不同让人们唏嘘不已。
截至日前公司通过旗下海外企业主体收购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吉利通过一系列海外并购,涉足奔驰、沃尔沃商用车、英国锰铜、马来西亚宝腾、英国跑车莲花、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沃尔沃轿车等7家国际车企。
“纵观吉利的海外投资史,其并购、收购业务呈现出稳健、锲而不舍的特点。”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吉利海外收购的动力是再度提升吉利的品牌声量和形象,让民族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吉利在海外并购市场拥有成熟的经验,在汽车领域几乎已成为海外并购最为成功的企业。对风险的规避是吉利海外并购的一大特性。目前来看,吉利的一系列并购还没有出现过太大的风险。
宋清辉还说,这次吉利成为戴姆勒的第一大股东,不管是从财务方面还是从实业方面来看,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例如,吉利会获得财务方面的投资回报;对吉利集团品牌以及李书福的个人品牌,都是较为完美的塑造,此举将进一步推动吉利日后进军欧洲高端汽车市场。
不过,就此次收购戴姆勒股份而言,吉利的作法也不是十分完美。鉴于此前戴姆勒对吉利的投资计划并不积极响应,在李书福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之后,其是否进入戴姆勒董事会存在不确定性。“从此前要约收购不成到这次曲线从二级市场收购股份,即可看出戴姆勒对吉利是设防的,要想进入戴姆勒董事会,就要获得董事会的支持,就目前情况来看李书福进入董事会一事并不乐观。此外,像吉利这样的企业,其海外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是资金压力。这次吉利拿出近90亿美元的巨资收购戴姆勒集团股权,还是从海外资本市场运作而得来的资金,给吉利财务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宋清辉说。
与吉利一样出手“阔绰”的还有海外并购大户安邦。2014年,安邦举牌民生银行“一战成名”,往后便迈出了海外投资的步伐,与吉利专注于汽车领域不同的是,安邦的标的是金融与地产,其并购之举常常引发全球关注。
2014年安邦收购希尔顿集团旗下位于纽约的华尔道夫酒店。随后,安邦正式开启了“蛇吞象”式的海外并购:比利时fidea保险公司、比利时德尔塔·劳埃德银行、荷兰vivat保险公司、韩国东洋人寿皆被安邦收入囊中。一时间,人们都在讨论,安邦完成这些并购所需的近160亿美元到底从何而来?
进入2017年,与疑问一起来的还有急刹车,安邦众多海外项目暂停。在这背后是多个政府部门频频表达对非理性海外并购的担忧。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达成的海外收购交易总额达2204亿美元,占全球跨国收购活动约16%。与此同时,至2016年年底,外汇储备跌破3万亿美元关口。时任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对外盲目投资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曾表态称,“(一部分人的)投资具有盲目性,有的人也是事情做得很急,其中有一部分实际上跟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政策要求不符合……”
进入2018年,在中国经济谋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安邦与吉利更是迎来了不同的命运。安邦在其董事长被调查后又被保监会接管,而吉利在收购戴姆勒股份后获得了《人民日报》2月23日02版文章的及时点赞。
对此,宋清辉评论称,安邦与吉利都是海外并购的大户,结局却迥然不同,这在于两者的风格完全不同。安邦海外并购是激进有余经验不足,而吉利海外并购则较为温和,讲究步步为营,“他们的结局不同也体现出监管层对政策导向的把控。因为国内有些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不但没有能够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反而导致大规模的资金跨境流出,危及中国经济金融安全,更直接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这是监管层所不能容忍的。今后,国内企业应进一步对境外投资标的进行严格考察,以遏制盲目决策等问题。”
宋清辉还表示,中国政府对于境外投资并未“一刀切”,既有“红线”“禁区”,也有鼓励的方向。诸如基础设施、产能和装备、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能源资源、农业、服务业等,有利于中国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行业,监管层还是会给予备案通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