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东洋 2024-03-05 10:42:46
记者从新希望集团获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带来了6份提案,内容包括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助推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农业—金融”良性循环、利用数字技术为畜牧业节粮提效注入新质生产力等。
实现“卡脖子”关键技术的突破
刘永好表示,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传统行业,我国始终重视和支持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但目前总体上处于机械农业主导、智慧农业起步的发展阶段,与农业强国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6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转化率仅在40%左右,而美国、日本的成果转化率为70%至80%。另外,传统农业由于“靠天吃饭”、生产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等,长期以来不易受到资本青睐。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国际科技竞争新态势来看,推动“科技—农业—金融”良性循环已成为推进“农业强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对此,他建议:一是鼓励并发动企业积极参与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开展从科技研究到产业应用深度融合的制度创新,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和产业全链条,推动金融产业和创投服务协同创新,形成政府支持、资本敢投、科学家敢创、企业敢闯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生态,以平台为纽带促进资源要素在科研机构与企业间有序流动,促进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二是鼓励金融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资农业科技。针对农业科技专业性强、周期较长、细分行业多且规模有限的特点,通过完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信贷配套机制、打造多层次的农业科技资本市场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领域有序高效投资等。三是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鼓励具有条件的‘链主’企业牵头,从所在行业科技创新实际需求出发,与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社会组织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合体,针对性地在农业产业、种质资源、智慧农业、生物农业爬坡等领域实现‘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刘永好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链主”企业,建立科技协同创新示范点,健全相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人才的评价机制和配套的激励、保障体系,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加快数字化创新体系布局
刘永好表示,当前我国口粮安全已有基本保证,饲料用粮安全成为粮食安全的主要矛盾。据统计,2023年我国进口大豆9941万吨、比上年增长11.4%,占全部粮食进口量的6成以上。大豆超过2/3的价值是豆粕,重点满足饲用需求。近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全链条节粮减损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国内扩产大豆的成本很高,需要在稳住大豆产能的同时,加速挖掘育种、饲料和养殖管理环节的节粮潜力。
“以数字技术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节粮减损的应用潜力非常大。”刘永好建议,加快数字化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布局;支持自主化营养数据库、配方软件的开发应用;加强数字化畜禽养殖平台和智能装备研发推广,包括引导科研院所打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算法和技术库,企业打开精准饲喂、估重、生物识别、清粪、环控、巡检、防疫的场景库,推动场技融合,立足真场景开展项目立项等。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代表,刘永好一直关注民营经济。今年,刘永好还带来一份关于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刘永好表示,近年来,受内外部环境影响,民营经济活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究其原因,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转型换挡阵痛明显,惯性增长方式失灵;二是一些支撑行业增长受转型、周期等因素影响出现业绩明显下滑,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经营面临较大困难;三是预期分歧较大,部分民营企业观望、收缩、躺平情绪有所蔓延。
为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助推高质量发展,刘永好建议:一是重点行业头部企业社会影响和行业带动作用大,建立“一对一”“点对点”的绿色沟通机制,“一企一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增强头部民营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能力;二是对符合条件企业给予特殊时期的金融和资金支持,不在特殊困难时期抽贷,在新增贷款和发债担保增信方面给予支持;三是产业调整政策出台前多征求相关方的意见,避免对行业和相关企业造成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