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凡 2022-04-12 09:27:42
三四月做的事,八九月自会有答案。刚刚过去的3月,广州市南沙区在贸易投资领域动作频繁:46个“智造”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额超750亿元;南沙国际邮轮母港举行中交·国际邮轮广场商业启动暨首批商家入驻签约仪式;签订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全国总部项目投资协议……伴随着每日货轮的进进出出和响亮的汽笛声,昔日的荒地正在成为生机勃勃的商业沃土。
南沙通江达海,是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那么,做强航运物流业,就是南沙开发开放、加速走向世界舞台的“牛鼻子”。
“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等航运巨头总部的入驻,为南沙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积蓄能量,也为畅通双循环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南沙区商务局副局长姜俊认为,南沙既然有通江达海的优势,那就可以通过做大航运业、物流业来支撑其对全球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在这一点上,南沙有优势、有机遇、有需求:南沙拥有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政策叠加优势;央企总部疏解出京为南沙提供了新机遇;南沙正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现代产业体系,而这些产业融入全球市场还需要强大的物流体系。
“做大航运业,就需要吸引行业巨头入驻,尤其是吸引这些企业的总部入驻,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姜俊说,南沙要做的就是给全球航运巨头企业总部的入驻提供一个难以拒绝的理由。
从外贸市场规模来看,2021年,南沙外贸进出口总值2600.3亿元,增长14.7%,占同期广州市外贸总值的近四分之一。其中南沙跨境电商海港枢纽建设成效尤为显著,2021年,南沙跨境电商进出口值约360亿元,同比增长70%,助力广州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南沙粮食、保税艺术品等两个重点品类进口实现倍增,其中粮食进口35.4亿元,增长4.1倍;保税艺术品进口4.6亿元,增长2.8倍。
从航运业发展空间来看,南沙港已是中国南部最大的单体港区,承载着进出口的运输重任。2021年,南沙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766万标箱,占整个广州港全港集装箱总量的七成以上,货物吞吐量3.55亿吨,新增20条国际班轮航线(累计135条),开通驳船支线72条。此外,南沙力推中欧班列与海运通道联通,还在去年最后一天正式开通南沙港铁路,打通海铁公联运“最后一公里”;在陆空、海空联运方面,开展南沙综保区与白云机场、深圳机场等空运进出口联动业务……南沙正在逐步构建海陆空铁立体多式联运体系,立体式交通枢纽地位日渐显现。
从政策扶持的角度来看,南沙出台了“1 1 10 n”的产业政策体系(即1个纲领性文件、1个产业资金管理办法、10个产业政策文件、n个细分领域政策文件),对符合条件的航运物流企业,给予总部企业奖、落户奖、经营贡献奖、物流补贴、仓储补贴等多项扶持,以加快航运物流产业高端要素集聚,推进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和国际航运枢纽主要承载区建设。
正是因为南沙全方位、多维度的吸引力,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早在2016年便在南沙正式注册成立。目前,公司有船岸员工1.38万人,拥有及控制各类散货船400多艘,运力逾4000万载重吨,航线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港口,承运铁矿石、煤炭、粮食、铝土矿等全品类大宗干散货。
中远海运散货总部进驻以来,南沙区商务局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员工房屋租赁、子女入学、人才绿卡申请等问题,帮助企业扎根南沙,安心发展,共享南沙建设发展红利。
未来,中远海运散货将继续借助南沙自贸片区和保税港区的优势,做大做强企业,巩固全球散货运力规模龙头公司地位,在双碳、绿色能源和要素交易领域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该公司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公司正积极探索在南沙实现新能源远洋船舶国际保税加注,实现“十四五”期间大幅度降低碳排放的目标,期望通过企业自身的影响力,打开国内新能源保税加注业务。
目前,包括马士基在内的全球排名前20位的货运巨头,以及中远海运华南集装箱运输、三鼎油品运输总部、广州洲际船务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南沙,使得南沙港口发展呈现出航运界三大板块——干散、集运、油运齐头并进的势头。姜俊表示,这标志着南沙的贸易物流网络正逐步向粤港澳大湾区、向我国内陆、向世界不断延伸,服务双循环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在总部经济效应下,广州的航运服务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由2015年全球第28位跃升至2021年第13位。
“在国际贸易形势日趋复杂的当下,更需要打造航运物流总部经济,这有利于南沙强化国际航运枢纽能级,提升国际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更好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商贸研究所副研究员揭昊介绍说,广州市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促进外贸供应链畅通若干措施》,提出强化国际海运竞争力,支持全球班轮公司在广州港新增外贸班轮航线,推动外贸班轮公司实施直接针对中小型进出口企业的舱位保障项目,这些工作的推进都需要航运企业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