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中国区负责人谢文泓: 中国引领绿色经济国际合作迎来新机遇-凯发网址

欢迎来到中国贸易新闻网(中贸网)
主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 主办:中国贸易报社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中国区负责人谢文泓: 中国引领绿色经济国际合作迎来新机遇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 2023-06-14 09:02:46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中国区负责人 谢文泓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发布的《2022年全球可持续债务市场报告》,2022年全球绿色、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挂钩和转型(gss )债券发行量较比2021年度发行总额1.1万亿美元低24%,这是十年以来gss 债券交易量首次出现同比下降。在全球市场收缩的背景下,中国可持续金融市场却呈现出显著增长,绿色债券市场同比增长35%。另据《2022年中国可持续债务市场报告》显示,中国超过美国成为绿色债务工具的第一大市场。2022年,中国发行了最多的绿色债券,总额为854亿美元。中国也是债券发行数目和发行人数量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不仅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推出一系列政策,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和产业绿色转型方面作出一系列努力。”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中国区负责人谢文泓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不但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而且在太阳能和风能、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数据显示,中国在太阳能装机容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22年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规模达到了87.41gw。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的全球太阳能组件市场份额已超80%。

“这说明,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是中国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优势。不仅如此,中国还努力推动绿色经济的国际合作,这主要体现在一系列国际贸易投资活动中。”谢文泓说,中国近年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并在基础设施项目的绿色转型方面展开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合作。若通过现有的双边和多边机制,将气候和环境标准进一步纳入贸易政策,将有助于在国际之间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并构建可持续的全球价值链。

今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圆桌会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会员大会,作为国际性的多边合作平台,吸引了专业机构、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和企业等伙伴参与,推动各方开展对话交流、联合研究、能力建设和产业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能源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对此,谢文泓表示,“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很荣幸作为首批联盟成员单位参与其中。‘一带一路’绿色合作的发起和不断深化,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推动和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并持续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谢文泓介绍说,从金融的角度看,发行绿色债券可以极大地推动国际绿色经济合作。绿色债券有助于为气候相关项目筹集资金,并为全球减缓气候变化提供更多资金支持。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对气候因素的关注不断增强,绿色债券在促进全球绿色经济合作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气候债券倡议组织通过提供国际通行的融资标准和工具,有效帮助绿色和可持续债务发行人进入资本市场, 获得更低成本的绿色融资。

“可持续债券市场将会是连接各国贸易和投资的桥梁,支持各国的低碳投融资发展。在这方面,中国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绿色项目提供投融资和技术机会, 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装置、可持续基础设施和其他绿色发展领域的发展。”谢文泓举例说,中国与巴西的绿色经济合作为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发展中国家合作树立了典范。

今年4月, 中国与巴西发布《中国—巴西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声明强调了两国对《巴黎协定》的承诺以及实现碳中和的共同目标, 承诺拓宽、深化和丰富气候领域双边合作。这包括向可持续和低碳全球经济转型、智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绿色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绿色投融资等多个领域。

谢文泓认为,拉丁美洲自然资源丰富,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巴西在可再生能源部署方面进展显著,并正在吸引对该领域的投资。根据《释放巴西农业绿色投资潜力(2020年)》, 巴西具有大量符合绿色融资条件的项目和资产,到2030年,巴西农业的投资潜力将达到1630亿美元。

谈及未来绿色经济的发展,谢文泓表示,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政策指引将进一步得到完善,从而为市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碳减排披露,提升气候表现的信息透明度,并提出中长期的基于科学的减排目标, 以更好地应对未来气候转型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责任编辑:葛岩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静安西街2号楼 | 办公室:8610-84541822 | 编辑部:8610-84541822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502034811    中国贸易报©凯发app的版权所有2006-201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