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钱颜 2017-12-28 11:47:01
自我国加入wto后,对外投资、贸易的国际空间大大拓展,再加上“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为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和经营提供有力的宏观指引,越来越多的中企选择扬帆海外。
然而,实践中有些企业得以顺利着陆,而有些企业却惨遭“滑铁卢”。如何吸取失败教训,增加对境外投资的环境熟悉度是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需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在日前举办的wto法与企业营商环境研讨会上,中国首位wto上诉机构主席、法官张月姣对中企出海营商环境做了相关解读。
知己知彼 方能步步为营
针对中国企业近年来屡屡成为反倾销调查对象的现状,张月姣表示,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时,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争端,但应尽量使其发生在可控范围内。据张月姣介绍,虽然有部分摩擦是进口国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所致,但也是由于中国企业出口时对市场缺乏了解,以为价格越低越容易进入对方市场,从而盲目采用“削价竞争”策略。
“中国企业在出口时要知己知彼,了解目标市场以及进口国的法律,在法律框架下行事。中企在发展海外贸易时,在项目洽谈、订立合同阶段就应邀请律师介入。一旦走到纠纷解决阶段,很多错误难再弥补。”在张月姣看来,企业应提早做好法律风险防范准备,预防和减少争议发生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张月姣提醒企业,面对各种对我们不利的措施,要及时搜集证据,尽量争取以原告身份参与贸易争端解决。另外,公司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理清自己的财务账目,在接受反倾销调查时有理有据,给进口国的反倾销措施以有利反击,才能在国际贸易争端中赢得主动权。
重视人才培养很关键
根据wind资讯统计,2016年中国企业发布海外并购预案共计91项,总金额超过1600亿元,同比增长73%。不过,最近德勤的一项相关研究表明,约50%的企业认为已完成的并购后整合并不成功,其中一项重要衡量因素就是人才流失。
“大量并购整合的实践表明,人的因素在国际竞争中非常重要。企业除了要执行人才留用激励计划外,还应学会培养人才。”张月姣在谈到企业如何培养相关法律人才时表示,如何在掌握法律、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等多领域知识的同时,培养员工的语言能力、抗辩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素质,是帮助他们站上国际舞台的关键。
重规律、守规则,化被动为主动
“企业出海前所作规划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张月姣表示,企业应做好发展的顶层设计,先行部署海外发展战略,认真做好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功课,参与实地考察,做好可行性研究。
张月姣强调,企业在做海外投资项目规划时,不要与其他企业盲目攀比,一味扩大投资领域。要着眼当地需求,令当地企业积极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提高合作方的责任感。
尤其是从事投资高、工期长、回报慢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企业更要注意。“一家中企曾经在国外做电网项目时,没提前做好营商环境调查,不清楚当地是否有相关需求。结果既没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没联系当地企业参与配合,导致项目建设过程中常有设备被盗走等情形发生,对企业经营造成很大障碍。”张月姣表示。
张月姣认为,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作为一种违约救济手段,目的是鼓励成员更好地遵守规则、解决政府政策和世贸组织规则一致性的问题。“作为政府,了解清楚世贸组织的规则、避免政策与规则碰车非常重要。”张月姣同时表示,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和直接参与解决贸易争端的律师,也要充分了解国际规则。让规则为己所用,才能在国际争端面前化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