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复苏迎来更多新动能-凯发网址

欢迎来到中国贸易新闻网(中贸网)
主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 主办:中国贸易报社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复苏迎来更多新动能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曼 2023-02-28 08:16:00

“我感觉春天来了。随着香港与内地实现全面通关,横琴、前海合作区迎来‘金融30条’政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进入第四年,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有了新的强劲动力。”近日,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谈道,深港口岸有序恢复正常通关,将有助于促进深港两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激活探亲、旅游、购物、商务、投资等需求,带动技术、资源、资本等要素加快融通,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复苏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表示,2020年到2022年,疫情导致粤港澳通关失常,三地联动较少,粤港澳合作和大湾区建设受到较大影响。尽管如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并未停顿,粤港澳三地既各自推进,又相互协同。

在新的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复苏,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粵港澳三地的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加强产业对接,为经济复苏奠定扎实的基础。”郭万达说。

“高质量发展一定是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没有开放就没有发展。”张玉阁认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一是应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内地9个城市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再加强与港澳一体化;二是推进区域营商环境趋同化,探索规则对标和政策协调、行政服务共享等。

张玉阁表示,制度型开放应以合作平台为重点,包括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沙、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平台积极推进建设,结合自身不同的地理空间优势,找准自身战略定位,明确与港澳合作的侧重点,在体制机制、产业协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政策创新等方面逐步实现突破,成为粤港澳合作平台建设体系化、特色化、协同化的有力支撑。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表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应加强软硬联通建设。在硬联通方面,应尽快推动广深港这一段的短途通行高铁实现公交化或者地铁化运作模式,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小时生活圈”;提高通关便利化,尽快推动香港和深圳在皇岗口岸、罗湖口岸和文锦渡口岸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模式,缩短通关的时间。在软联通方面,有序允许港币在深圳以及大湾区其他城市作小额支付使用以打造便利香港居民生活就业的金融环境;尽快扩大“药械通”在大湾区的实施,实现大湾区医疗水平的提升;积极探索和推动两地数据互联互通,充分释放数据资源价值。

加强科技合作是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目前,大湾区已建成了34家国家级、71 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7万家。香港科技园公司大湾区发展总监莫伟轩表示,大湾区不同的城市在科技上有不同的注重焦点。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有非常健全的资本市场和法律制度,同时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深圳是新型的创新城市,有非常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因此,要发挥内地、香港、澳门三地的所长,互补优势,将其融入大湾区,成就科技的协同效应。

“创新需要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的‘三链融合’,而服务链价值往往被忽视。”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钟若愚表示,区域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不仅取决于创新链的优势特色和产业链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服务链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程度和协同效应。

钟若愚认为,“三链融合”可以推动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协同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大湾区科技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进程中,强化服务链的作用,推动粤港澳科技服务协同创新极为重要,也是港澳发挥优势、融入和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优势所在。要真正做到融入大湾区,让服务链促进科技服务协同创新,更重要的是制度开放和机制协同。


责任编辑:葛岩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静安西街2号楼 | 办公室:8610-84541822 | 编辑部:8610-84541822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502034811    中国贸易报©凯发app的版权所有2006-2017

网站地图